时间:2022-10-31 13:47:06 | 浏览:2568
二两米粉,添上烫熟的青菜和少许酸笋、花生、木耳、豆角……浇上一勺螺蛳熬煮的高汤,一碗集“鲜、酸、臭、爽、烫”于一体的柳州螺蛳粉就上桌了。
这一“闻着臭,吃着香”的地方特色美食在短短几年间“火出天际”。2020年春节期间,柳州螺蛳粉作为“宅经济”的代表成功“出圈”,淘宝卖到断货。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柳州螺蛳粉生产区,了解其产业发展情况,再次带“火”柳州螺蛳粉。今年“五一”期间,到该地打卡寻美味、追寻总书记足迹的游客络绎不绝,小长假柳州市接待游客达到27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1%。
多年来,柳州螺蛳粉产业突破百亿产值。螺蛳粉产业持续壮大的同时,柳州市在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文旅新动能、打造城市名片上齐头并进,实现了从“小米粉”到“大产业”的升级转变。
传播味道,也要传播文化
位于柳州市南郊的白莲洞遗址是柳江史前文明的发祥地,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螺蛳壳堆积物。这表明早在距今2万多年前,柳州先民已经开始捞取螺蚌为食,白莲洞人也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食螺人群之一。如今,游客在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参观时,总是被那厚厚的螺蛳壳堆积层化石震惊:哇,柳州人吃螺的历史真的是源远流长啊。
“不食螺蛳粉,枉为柳州人。”数万年过去,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人的乡愁记忆。
“米粉是汉族地区传统食品,而用甜笋制作的酸笋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食品,螺蛳粉将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生产出辣、爽、鲜、酸的美妙食物。”柳州螺蛳粉协会会长、广西味之坊食品科技公司创始人倪铫阳认为,传播螺蛳粉的味道和传承它的文化一样重要。为此,他历时两年半建起了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这座城市的味道。
作为柳州四大城市名片之一,柳州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挖掘螺蛳粉文化内涵。2018年初,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螺蛳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对螺蛳粉文化系统进行规划,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中不断赋予螺蛳粉文化新动能。2018年,“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名录,2020年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今年5月18日,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发布了柳州螺蛳粉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公告,以柳州螺蛳粉为创意设计主题,向社会各界征集螺蛳粉艺术生活场景类、卡通动漫IP形象类、内外包装设计实物类共三大类别文创作品。“希望能深入挖掘螺蛳粉的文化内涵,让其不仅仅满足大家的胃口,而是赋予其更深厚的文化价值,让其形成丰富多元的产业体系。”柳州博物馆副馆长董劲林说。
深挖“螺”元素,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三个“百亿”(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在城市工业体系中异军突起。那么“家喻户晓”的网红螺蛳粉是否能将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转化为工业旅游新动能?
袋装螺蛳粉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品企业前来柳州“取经”。据悉,仅广西螺霸王在河西产业园的老厂房,每个月要接待约500多人的学习考察团。柳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敏锐地感觉到,打造一条“螺蛳粉之旅”的工业旅游路线大有可为。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在螺霸王产业园调研时,建议其要立足于城市窗口的高度布局,以工业旅游带动市场营销。
3月30日,螺霸王洛维产业园正式建成投